2019级1班
2019级1班
首页
>>校园速递>>班级空间>>2019级1班
《力与韵》征文投稿(二)发表时间:2024-02-29        来源:2019级1班

舌尖上的非遗——糖画

周舒晗

 “勺把笔,石板纸,蘸糖汁儿,画糖画儿。画条大龙飞上天,画只公鸡抖尾巴,拿在手里亮晶晶,吃到嘴里不沾牙。”你见过能吃的画吗?那就是我国传统民间古老手艺——糖画。

 糖画应该是很多人童年的味道。妈妈和我说,小时候她和小伙伴们放学之后总喜欢围在校门口大爷的小摊前,小马扎和石板就是大爷的全部装备,身边的炉子“咕噜咕噜”熬着糖浆,只见大爷气定神闲地舀出一勺,便能在石板上变幻出各种动物的图案,稻草杆上还插着一个又一个做好的糖画。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晶莹的蜜糖,艳羡得总是忘记回家的时间……听着妈妈的回忆,我不禁对糖画充满了好奇,真想目睹糖画制作的神奇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这个春节,我和作文班的同学一起制作糖画,大。家既兴奋又激动。首先得熬制糖浆啊,我们一帮同学先插好锅的电源,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糖倒进锅里,然后打开电源,加入一定量的水和麦芽糖浆,再开始慢慢搅拌,使糖开始溶化掉。慢慢地,糖化了,成了一锅糖水,锅里就慢慢地浮起了一个个泡泡,调皮地“咕咕”地响着,好似在歌唱,庆祝自己的华丽变身。不一会儿,锅里的糖水慢慢从米白色变成了淡淡的浅黄色,散发着甜蜜的气息。锅里的小泡泡也越来越多了,锅也冒出了一丝丝热气。它们小泡泡聚在了一起,像一堆堆鱼卵。不一会儿,锅里的泡泡猛烈地翻滚起来,好似火山即将喷发。

 糖浆熬好后,我们便开始制作糖画了。我铺好油纸,学着老师的样子,用勺子舀了一勺糖浆,准备写“周”字,结果没控制好力度一团糖汁落在油纸上,我调整力度把勺子微微倾斜,结果一个好的笔画硬是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。我只好慢慢把它补起来,好不容易一个歪歪扭扭的“周”字出现在油纸上了,趁着糖汁还没凝固,放上一根竹签,一个糖画作品就大功告成了。我看着自己手中的作品,我又觉得它像一团烟雾,还颇具艺术气息呢!同学们欣赏自己的糖画作品,各种不同的可爱造型,满心欢喜地舔上一口,那甜蜜的味道在舌尖化开,让人回味无穷啊,想起妈妈回忆起糖画时幸福的表情,我想糖画不仅仅是一种美食,更是对童年的回忆,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,为春节增添了一份浓浓的年味。

 糖画的历史悠久,可以追溯到宋朝,据史书记载,当时的糖画以描绘山水、花鸟为主,多用于宫廷庆典。到了明朝时期,糖画成为民间娱乐,艺人用糖绘制出各种动物和人物形象,所绘人物“袍笏轩昂”, 俨然文臣武将,又戏称“糖丞相”,当时就深受人们的喜爱。到了清代, 糖画更加流行,制作技艺日趋精妙,题材也更加广泛, 多为龙、凤、鱼、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。后来,糖画艺术不断发展和创新,那曲折有致的线条,细若游丝,却也显得硬朗,坚挺,风骨棱棱,颇有些铁画的意趣,而那别致大胆的造型,则更能让人联想到国画中的写意,甚至现代派绘画的趣味。糖画不再仅仅是一种美食,而是一种艺术,是对文化的传承,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 “勺把笔,石板纸,蘸糖汁儿,画糖画儿。画条大龙飞上天,画只公鸡抖尾巴,拿在手里亮晶晶,吃到嘴里不沾牙。”我的耳边仿佛又听到了这首童谣……






“东方宝石”“浙”里翱翔

蔡沫含

 “羽毛如翦色如染,远飞欲下双翅敛。”反复品读张籍这句诗,我渴望着去见一见诗中翩翩兮朱鹮。

——题记

 朱鹮是一种充满韵致的鸟类。在温州动物园初见时就给我留下的这般印象。

美如羽仙

 这种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美,韵致在于体态秀美典雅,行动端庄大方。朱鹮通体雪白,双翅、腹部以及尾部渲染着灿烂的朱红色泽,细长的双腿与爪子亦为朱红色。裸露的脸颊呈红色。黑色的嘴细长而下弯,后脑勺长有一撮柳叶状羽毛披散在脖子上,像戴了一顶凤冠。真是“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。素之一忽则太白,朱之一忽则太红。” 东方宝石之称实至名归。

翩若惊鸿

 当朱鹦张开双翅飞翔时,我们能欣赏到它双翅和尾羽闪耀的朱红色光泽,多么华丽,多么优雅啊!犹如圣洁的仙女,高贵的王子,在这流光溢彩的羽族王园中依旧神光离合,超然高举。羽毛上的朱红色,如同绚烂的霞光绽放在天边;每一丝羽毛都像是巧匠的精细雕琢的工艺品,色彩斑斓。此时,其他鸟类在我眼中都黯然失色。

宛若游龙

 和鸳鸯等水禽不同,朱鹮是涉禽,它的长嘴纤细却有力。它们喜欢在水网交错的湿地溜达。它们喜欢吃各种鱼虾。当锐利的双眼瞄准水中的红色的小金鱼时,猛地把黑色的长嘴扎入水中,把小鱼咬住,出水时,朱鹦嘴里已衔着一条鱼。她稍稍张了张嘴,把鱼儿吞下。它们白中夹红的羽翼划过水面,瞬间清波漾漾……我猜测它身上的红色可能是和食物有关。

 要是能看到朱鹮在辽阔的神州大地凌空飞翔的样子,那一定是自然界力与韵的完美代表,令人心花怒放而浮想连篇。

 原来,我的惊喜发现,朱鹮的韵致,早就被老祖宗们记录下来了。《史记》中称为“鹦目”“朱鹭”,《汉乐府》《朱鹭》:“朱鹭,鱼以鸟;鹭何食,食茄。”还有“翩翩兮朱鹭,来泛春塘栖绿树。” 同样,在《上林赋》《本草纲目》等古籍中都有记载。

“浙”里保护

 自古民间将朱鹮与喜鹊并称为“吉祥之鸟”。但由于生存环境恶化等原因已成为中国特有物种,国家一级保护动物。因此,浙江率先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抢救保护行动,通过人工繁育、栖息地改良等措施让朱鹮等濒危动物在“浙”里繁衍生息,在“浙”里自由翱翔。

 啊!美丽的“东方灵瑞”!它的美丽与矜持,力量与韵致如今才得以让更多人看到,朱鹮用它朱红色的光泽来谱写新时代的华章!

  



万千韵美

施欣苗

      万千之韵美,在于眼瞳的发现,在于心灵。

      眼眸,会去找寻,探索世中不拘一格的美。或在不经意间,瞧见自然万物之中的“力”与“韵”。

     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,先会“发现”力。力量会是明面上的:像白雪打落花瓣,像骏马奔驰于草原,又如雏鸡叼去活虫。

   这样的美隐隐约约,朦胧又微妙。它的美简单却又丰富,又略有些抽象。这般活动的力道是恰到好处的,它丝毫不输生气,又含一丝柔丽,饱含着难以感受的韵美。它这般细腻,需精心品味,才会发现一丝一毫皆是美妙。

       这力量也会是深藏的,需要细细品味——那便是其中的韵。

   这韵味于心灵深处中的感觉,在心中长久潺潺。溪水缓流,水滴石穿,是幽静的韵,这种韵味需细心聆听,更令心灵舒适。鸟儿闲立,微风拂叶,是闲逸的韵,这种韵味需放下琐事,以与其一般的心情去感受,享受这份闲暇时光的美。它,是万般柔丽的美。

   去凝望自然,这般的美、这般的力与韵,是它应有尽有的。一颗种子,含着生长的力量;一朵野花,含着坚强的力量。一滴露,含着精美的韵;一粒沙,含着温暖的韵。世中有无限韵美,每一丝双眸发现的美,都好似在心灵中争奇斗艳,却似乎难分高下。

   眸中所见的一丝力、一丝韵,都于心灵中生长,诞生一处美妙的境界,一处令人心生爱慕之地。

   这世上的万千韵美,就像赤足立于溪流,不知何时染湿了裤角;就像凝望飘拂柳絮,不知不觉被勾走心神;就像雨后天晴,情不自禁地享受清新空气。

   万千之韵美,不拘一格。它于力与韵中发芽,于心灵中生长,最终,于心中久久荡漾。





中国活字印刷术

吴语诺

 在我的老家有一个国家级非文物质文化遗产基地,那就是活字印刷术。我对这门技术感到非常好奇,于是我吵着让妈妈带我去参观。

 到了基地后,我了解到木活字印刷术起源于宋代,是浙江省瑞安市传统文化技术,是国家级非文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

 随着“好奇之旅”的深入,我了解到了活字印刷术的制作过程以及传承历史。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。雕版印刷术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,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,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,字就成了繁体,笔画清晰可辨。到了宋朝,由于雕版费时费工费料,不好存放。北宋平民毕昇,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经验,经过反复实验,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制成了胶泥活字,实行排版印刷。

 毕昇的方法是这样的,用胶泥活字,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,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体凸起的高度和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,然后用火烧硬,做成单个的胶泥活字。为了方便挑选活字,一般都按韵母分类,放在木格里,贴上纸条标明。用的时候,把字放进带框的铁盒,上面放一层松脂、蜡、纸灰等混合特成的药剂,然后用火烘烤。等药剂稍微融化,用平板把字面压平,等药剂凝固后就可以成为版型。印刷时,只要在版型上覆上纸张,加一定的压力就可以完成印刷了。用好后用火烤一下,再按韵摆放,以备下次再用。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效率。

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,使文化知识得到了传播,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,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,对推动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十九世纪,德国人古登堡受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的启发,发明了铅活字印刷,提高了欧洲出版业的发展。书籍价格变得便宜,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,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。书籍普及会使人们的识字率提高,反过来又扩大了书籍的需要量,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书写能力。

 可以这样说,没有中国文化就没有今天世界的繁荣和高度文明。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,中国的造纸术、印刷术以及中国的文化思想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,这种影响是深刻的、深远的。可在2010年11月15日,活字印刷术被列入世界“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。有了现代更高效,更方便的印刷技术后,传承这门技术的人越来越少。因此在为青少年的我们更要去学习传统文化,去传承它,弘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,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。





细纹刻纸

   吴书婷

 刻纸艺术生于民间,长于民间。人们刻出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在我们乐清,就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—细纹刻纸。它凝聚着乐清先民的汗水与智慧,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。

 刻纸艺人们把无限神韵藏在了小小的作品中,呈现了这个缤纷的刻纸世界,千刻不落、万剪不断,令人叹为观止。

 细纹刻纸最初源于“龙船花”上,每当岁末临近,刻纸艺人就会把全部心思放在龙船花上。龙船花上的图形繁多,有正字形、人字形、斜纹形、喜字形、鱼鳞形等60多种。它们的图案细如发丝、工而不腻、纤而不凡,刀法巧妙、挺拔有力。每当龙灯攀比时,都以龙船花之细为荣。

 把细纹刻纸的技巧推向极致,成为中国“南方刻纸”的代表。却只需要一双巧手、一把刻刀。但是,我们接触到的机会越来越少,好在这些年,细纹刻纸传承走入学校,走入社区,让更多人的体验其中的精妙。

 细纹刻纸需要准备油盘、刻刀、磨石、剪刀、纸笔等工具。都说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磨好刀非常重要。民间艺人中也有“磨好刀,刻纸学会一半”的说法。

 细纹刻纸的工艺流程并不复杂,在老师的指导下,我也体验了细纹刻纸。

(一)、把刀放在磨刀石上来回划,让刀锋更加锋利。

(二)、起稿时先在纸上打好白格子、画上图案,这样就能在格子上得心应手地刻出想要的图案文样。

(三)、沿着画好的图案慢慢雕刻。由于纸张薄如蝉翼,就可以叠在一起,同时能刻十至二十张。先上后下、先细后粗、从里到外地刻着。

(四)、等到刻完了,用衬纸小心包装好,就可以带走了。

 刻好之后,我便欣赏起非遗馆里艺人们的刻纸作品,不禁感叹传统文化的绝妙!
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